广州发布首个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管理标准
广州将特色的疫情防控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目前已有13个地方标准在编制过程中。2日,在广州市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力发布了团体标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管理规范》。这将成为广州对进口冷冻食品监管科学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规范管理及统一执行的标准依据。
根据该标准,广州支持企业开发通道式自动消毒系统并推广使用,全面提升消毒效果,提高消杀效率,降低运行成本。食品管理方面,创造性地提出“入库前初筛”,这一做法大大降低了集中监管仓的病毒感染风险。
首个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管理标准正式发布:首提食品“入库前初筛”
进口冷冻食品监管备受关注,广州自2021年1月27日起,在荔湾、白云、黄埔、番禺、南沙等5个区,设立28家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对进入广州的进口冷冻食品实施“相对集中、驻场监管、电子溯源、每件必检、件件消毒、合格出库”的管理措施,实现进口冷冻食品储存、运输、生产加工、销售和餐饮服务全流程全链条闭环监管。
如何确保集中监管仓规范运行?团体标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管理规范》对涉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内工作流程、操作标准等进行规定,涉及基本要求、人员管理、食品管理、设施设备和环境管理、车辆管理、应急处置、防疫台账及记录管理等7个方面的内容,以及消毒、防护、核酸采样检测、核酸阳性食品无害化处理等4项工作指引。标准内容规范了集中监管仓从术语定义到设计配置、功能分区、运营管理、应急处置等全流程的操作标准,科学客观、准确实用。
该标准结合广州实际,提出了“管理四要求,操作四指引”。人员管理方面,按感染风险高低进行分类,大大减少集中监管仓人员管控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消毒消杀工作方面,针对目前多数集中监管仓反映的消毒剂问题,科学扩展消毒剂种类选择范围,支持企业开发通道式自动消毒系统并推广使用,全面提升消毒效果,提高消杀效率,降低运行成本。食品管理方面,创造性地提出“入库前初筛”,这一做法大大降低了集中监管仓的病毒感染风险,在全国率先形成标准化的做法。
广州进口冷冻食品溯源管理平台启动试运行:全流程闭环信息化追溯管理
丁力表示,全市全面启用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以来,各级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商务、交通运输以及集中监管仓所在的区全面加强引导和监管,各企业主动参与、积极履行疫情防控社会责任,逐步建立形成广州市集中监管仓“标准引领、人技同防、电子溯源、风险转移、快速处置”五大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对1105万件16.5万吨进口冷冻食品开展集中检测、集中消毒、集中监管,构筑广州市进口冷冻食品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她透露,广州建立人技同防监管体系。按照“一仓一组”原则,组建由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和检测、消毒技术人员组成的集中监管仓驻场监管团队,制定驻场团队工作指引,明确各驻场团队实行队长负责制,实行驻场监管。在28个集中监管仓推行“互联网+视频监控”系统,初步实现“市、区专班+驻场团队”三级可视化线上联动、实时调度、统一指挥。
此外,建立全流程闭环追溯管理体系。在运用省“冷库通”系统的基础上,组织开发“广州市进口冷冻食品溯源管理平台”,实现集中监管仓进口冷冻食品“预约入库、溯源审核、检验消毒、五证出库、自动赋码”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无缝对接省“冷库通”系统,大大提高集中监管效能。目前该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正式启用后,可实现进口冷冻食品从集中监管仓入库到销售终端的全流程闭环信息化追溯管理。
核酸阳性食品如何处理?全流程闭环销毁
为了保障集中监管仓可持续运作,广州积极探索,推动保险公司推出冷链安全防控商业保险产品,如平安保险公司推出了“冷链安全防控保险”,如果冷库因营业场所中的产品、环境、人员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导致营业场所封闭而遭受经济损失,由保险公司提供每天最高5万元,每次事故最高35万元,一年累计最高100万元的赔偿。目前,全市集中监管仓均已购买了“冷链安全防控保险”,广州将按照保险产品的市场价格,市财政将对集中监管仓购买保险给予财政补贴。
核酸阳性食品如何处理?广州建立涉疫食品快速处置体系,制定常态化防控阶段冷链物流环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市、区、街纵向指挥及市场监管、公安、城管、疾控等跨部门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核酸阳性食品从封存、消杀、包装、运输到销毁等各环节全程闭环、快速处置的工作体系。
丁力表示,接下来,市场监管局作为标准化工作的管理部门,将继续参与疫情防控标准编制工作,13个疫情防控系列地方标准编制完成后,也将及时向社会发布,切实发挥标准化技术支撑作用,为广州市疫情防控作出更大贡献。